一年半前由浙江少儿出版社的朋友送了这套书给我,我当时正在研究国内图画书,得到这套书真是欣喜若狂,特地买了一个带玻璃的书橱来供放。我觉得它们一定要被这样来珍藏,因为这套书不论从那个角度看,都是无法重复的精彩。
首先是出版社的投入。翻开版权页,你大概会大吃一惊,这套书竟然出版于1990年。你怀疑是不是看错了,那个时候怎么会有制作这么精良的书。我以为恰好只可能出现在那个时候。那个时候,出版社的竞争压力不像现在这么大,出版社的编辑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疯狂追逐畅销书;那个时候,网络和电视的冲击不像现在这么,人们还比较喜欢阅读,大多书的销量都还不错,所以出版社有足够的金钱和精力来投入这样庞大的工程。
其次是画家的参与。一共56本书, 有几十位画家和作家参与,这在现在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,因为参与的画家大多数以后都成名成家。那个时候,艺术品市场还不像现在这么火爆,画家都希望能给出版社画些画挣点稿费。现在,里面很多人一张画都可以买几万、几十万块钱,如果不是意外的话(例如某位画家突然想给孩子画点东西),大概没有出版社可以“请”动他们。随便从这套书中选其中三位画家说一说吧。画《达斡尔族》的冯远,现在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,2000年任文化部艺术司司长。现为中国美术馆馆长;画《满族》的李老十,现在已去世,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,在画、印、诗、书、文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造诣,被认为是新文人画的代表人物;画《锡伯族》的吕胜中,目前是国内最有名的艺术设计大师 ,将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美术意识做了杰出的结合。其他还有一些老画家,例如徐锡林、童介眉等早已搁笔,不会再画了。综观各册,画家都表现出了他们自己的风格,而且有很多是用新材料、新方法的方式绘制,编辑也给了这种艺术创新足够的宽容度,才使得这五十六本像五十六朵花一样漂亮。
最后是对本土文化的眷顾。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是社会氛围,还不像现在这么西化,有很多作家、艺术家、理论家都喜欢本土文化,研究本土文化(是真正的研究,而不是作为市场的招牌)。那时还不是现在这样的消费时代和娱乐至上的年代,文化人们多少还有文化理想和文化尊严,不像现在这样常常在经济面前斯文扫地。图画书在这几年渐成风潮,但都是以引进版居多,而且我坚信目前的引进还不够。但是,本土创作目前大家还比较悲观,认为还不到时候,可以当我们看到这套书时,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有多么好的传统。这个传统不是指经典的图画书形式,这套书还带有很明显的传统连环画的形式,绘本思维还不够,但是,我们如果转过来想一想,这种表现形式是否也可以成为图画书之一种呢?我们小时候不也是看连环画长大的吗?在本土图画书的创作上,我们不能“言比称希腊”,我们还要走出中国绘本的一条路,就像很多日本图画书都有“浮世绘”的技巧一样。
我这么描述这套书,绝不是让大家为了怀旧来珍藏这套书。就是现实的阅读价值而言,这套书也值得购买。国外的经典图画书的确很棒,但读来总觉得是别人的故事(我这样说,绝不是排斥国外图画书),表达爱的方式就很不一样。而这套书都改编自各个少数民族的民间故事,它们是来自民间的,带有母体文化的温暖,培养了作为“中国人”的气质。你闭眼回忆一下,民间故事曾给你的童年带来多少遐思和快乐,你就大概愿意给自己的孩子讲讲这些民间故事。
总之,这是一套十年前超前、现在刚好合适的书。可以肯定的是,这套书的确是买一套少一套了,不能肯定地说以后不会再出这样的书,但那一定是几十年后的事情了。
(作者王林,儿童文学博士、阅读推广人,人民教育出版社小语室编辑)
辛苦了!~~